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逆清1845在线阅读 - 第44章 换掉英国总督

第44章 换掉英国总督

    实际上这个问题依然是《江宁条约》签订后的延续,当初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就曾经向耆英提出进入广州城的要求,耆英固然跟英国人关系好,可是面对广州本地士绅的反对以及朝廷的责问便不敢答应这个要求,只能多番推诿。

    由于耆英曲意结交璞鼎查,双方私人关系非常亲密,这事也就马马虎虎拖过去了。

    等到璞鼎查被调回英国以后,上任的第二个总督戴维斯便再次提出了这一要求,并且威胁耆英如果再不让进城,那么英国将不会保证归还舟山群岛。

    很明显,这一要求直接拿捏住了耆英,使得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而恰好这个时候汇丰行进入了他的视野,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事情。

    赵诚继续道:“总宪大人召见我时,便将这件事也一并告知了我,并多有打探汇丰行跟英国人的关系.......我不敢推诿,可是也不敢贸然应承,打算听听源儿你的想法。”

    赵源微微一笑,当初他就把握住了耆英跟英国人的关系,所以才大胆的让父亲将重注下在耆英身上,如今一看果不其然,在戴维斯的压力下,耆英果真是坐不住了。

    见到赵源面露笑容,丝毫不慌不乱的模样,赵诚也放下心来,他虽然不知道儿子在短短几个月内为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是却对赵源更加放心——甚至在这些决定家族发展的重大决策上也会参考赵源的判断。

    赵源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对我赵家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只要能改变英国人进城的想法,不仅帮助耆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麻烦,也能让我赵家在广州士绅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是多少银子也换不到的。”

    实际上,反对英国人进城的主要群体就是广州本土士绅,其中以升平社学主持人何有书为代表的广州士绅曾经集体上书耆英,声称:“夷人到粤省,向在城外夷楼聚处,国有典章,二百年从无夷人入城之事。但虑生成五方聚集,良莠不齐,诚恐烂匪凶徒,猝然干犯,一人或不相接,是敦和好,反之参商。”

    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给广州人的形象基本上就是吃人的妖怪,放这种穷凶极恶之辈进广州城,连老祖宗都不答应。

    倘若赵家在这件事上出了力,那么广州士绅百姓对于赵家的贡献也会记在心里。

    赵志顿时一愣,道:“话虽如此,可是想让英国人改变想法,又何其艰难?”

    的确,当年的《江宁条约》谈判时,双方纵使唇枪舌剑都没有改变这一条款,可见英国人之决心,再加上彼方以武力为依托,以舟山群岛为筹码,在寻常人看来压根就奈何不得。

    赵源却是面露信心,道:“实际上,目前要求坚持进城的主要在于总督戴维斯一人,只要能够搞定戴维斯,那么对方自然不会坚持拿条约说事,如果搞不定戴维斯,那我们就换一个香港总督好了。”

    “换一个香港总督?”

    此言一出,赵楷顿时皱起眉头,“源儿,这英国人的总督,岂有你说换就换的?”

    赵源摆了摆手,道:“三叔,英国人也是人,他们的官场也是官场,同样是尔虞我诈,处处陷阱。更何况这个戴维斯在香港想要实行多番政务改革,上上下下得罪了不少人,现在想让他下台的英国人可是一抓一大把。只要咱们能巧妙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未尝不能将戴维斯赶回英国去,到时候换来一个新的总督,未必会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较真。”

    听完赵源的分析,赵诚下意识点了点头,凝重道:“这件事你有几成把握?”

    “五成。”

    赵源不敢说得过于夸张。

    “五成也够了。”

    赵诚轻声道:“这几日你就在家里待着,哪里也不要去了,待爹先去秉明总宪大人,说不定到时候总宪大人还会亲自见你。”

    “是,孩儿明白。”

    赵源知道轻重缓急,只要在这一次事情中得到了耆英的看重,那么赵家一飞冲天之日便清晰可见了。

    .......

    在等待老爹跟耆英沟通的阶段中,赵源的确哪里也没去,但是他也没有闲下来,直接将亨得勒叫了过来。

    这些时日亨得勒一直在忙碌着自行车厂和橡胶种植两件事,整个人都显得消瘦了一截,但是这个转行的医生却干得有滋有味,不仅仅是因为赵家一年一百五十银元的薪酬,还包括将来自行车厂的股份——赵源已经承诺下来,只要自行车厂正常运作起来,到时候亨得勒可以拿到项目百分之五的分红。

    当然,无论亨得勒再怎么忙,在得到了老板的召见后,依然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他送来了一叠文件,道:“自行车厂的搭建还需要两个月就结束,到年底以前就能正式开始投产,按照目前的规划,一年可以生产两千四百辆自行车。”

    一个月两百辆,比赵源预计的要少一些,但是也没有太大关系,前期自行车注定只能在一些豪富人家流行,真正大规模铺垫开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中间足够扩张了。

    至于橡胶种植这件事就更加漫长,根据潘塞的预估,橡胶树从种植到成材可以割胶,至少需要六年以上,或许八年到四年才能割胶。

    赵源知道这件事记不得,前期橡胶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采购,另外产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不会需要太多的橡胶。

    等亨得勒汇报完毕以后,赵源便将这件事告知了亨得勒,道:“我需要你这一段时间去一下香港,可以去找找罗伯特,看看有没有能够一起合作的对象,将戴维斯从香港赶回到英国去.......”

    上一次去英国的时候,赵源就清晰感知到丽如银行总裁罗伯特对戴维斯的不满,而且根据当时罗伯特所言,对戴维斯不满的英国商人一抓一大把,他们都认为戴维斯目前采取的政策过于激进,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赵源继续道:“你先去汇丰行支取五千银元,作为打点的费用,不要吝啬钱财,如果有办成这件事的人,到时候可以单独再给他一笔钱。”

    亨得勒点了点头,道:“源,你放心,我后天就出发去香港。”

    待亨得勒要走时,赵源又叫住了他,道:“我准备在长洲岛开办一家军事训练学校,需要请几个英国教官过来,另外还有炮兵教官。”

    “没问题。”

    亨得勒微微一愣,便急匆匆离去了。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赵源的确哪里也没去,而是专心在家里用攻看历年的科举阅卷,主要还是为了明年的春闱大典做准备。

    清朝科举考试是一个极为完善的考核流程,读书人想要走上仕途之路可谓是千难万难,不知道难倒了多少英雄汉,远的不说,像近代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和洪秀全都属于科举失意者,只不过前者二十岁的时候就通过了乡试,只是一直中不了进士,而后者则干脆连童生试都没有考上。

    作为一个读书人,想要在大清朝出人头地,首先就要经过童生试的考验,否则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而童生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院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生员的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谓的生员,实际上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秀才,它不算功名,但是也非寻常人能获得,就好比洪秀全那么大的本事,可就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所幸赵源原身从小就得到了家族的大力培养,再加上本身也是书香门第,因此早早就通过了童生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原本今年就要参加恩科考试,只是因为各方面缘故才耽搁了下来,好在还可以参加明年的正科。

    此外赵源年龄也比较小,即便明年科举未能中式,他还可以再等三年继续参加考试,反正大清朝也不限制年龄,理论上来说他可以一直考到死为止——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时候,有一个一百零二岁的老秀才就参加了当年的乡试,一时间惊为天人。

    当然,赵源心中也明白,大清之所以不像后世那样设立三十五岁的年龄门槛,其实是一个很精妙的设计,就是为了给这些读书人一个幻想的空间,哪怕现在中不了举,说不定将来就能中呢?给这些人一个渺茫的希望,将他们捆在书本上,也就减少了许多动乱。

    要知道,像那些考来考去都考不上的秀才们,最终都会进入江湖搅动整个天下大局,像什么洪门,什么天地会,当中的骨干基本上都是落地书生,他们有文化,能懂人心,绝非那些只会喊打喊杀的文盲能比。

    当然,大部分人考上了编制,有个官做也就不会闹事——除了赵源这样的穿越者以外,他是打内心准备造大清这个反,但即便如此,大清的科举他也得参加,且还要认真参加.......

    有了功名,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到时候造起反来才更加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