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易学评论》(五十六)

《易学评论》(五十六)

    中卷:帝制时期"易学"评论

    第五篇:宋代"易学"评论

    第五章:评北宋图式易说

    历史进入宋朝时期,“易学”又一次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宋朝在《易》学的大道上又派生出很多路径,即在六十四卦象数易学这棵大树上又发新枝,并产生了象数图式易学,以先天后天八卦图,“河图”、“洛书”诸图,成为《易》学文化的组成。两宋的象数图式易学与两汉象数易学,可谓交相映辉。而这汉与宋时期产生的“易学”硕果均是扎根于《易传》里的《系辞》与《说卦》这块丰厚的“易学”土壤里。当然与《周易》所用那套符号,及衍生出的八卦之关联。实与《周易》原创内容无关。无论汉“象数易学”,宋“图式易学”,均不是无源之水,无滕之果,而是《系辞》、《说卦》这些“易学”文化上的复兴。

    而由《易传·系辞》里的太极、阴阳、八卦之说而用更视觉感的"图式"表示为"太极图",最具"图式易学"上的代表,自此这个"太极图"成为易经文化的图腾。

    无论称"易图",或称"图式易",均是相对于原是用文字表述东西,变成以图画,或公式似的东西而代表。

    那么,北宋的易图有那些?又源于谁搞的为之初呢?

    无论宋史上是谁先后搞出的易图不重要,只是把前人的文字叙说变成图式表示,而对传承过程又是个争论不休。但却到南宋朱熹时已将易图收入他所撰写的《周易正义》一书里。专例"图目",其“易图”里有河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八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

    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著的《易学象数论》里已收集论说的易图有几十种。再到清代胡渭在他的《易图明辨》收集了大量前代和时人的有关易图的著作,以这些易图出现的时间为序依次进行辩驳。

    无疑易图成为易学上的一派学问,更把《易经》笼罩于迷雾间。

    那么,对北宋的易图主要内容与说法和说者,我们分解如下。

    一、北宋易图主要内容

    主要是《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和《卦变图》等。

    二、易图传承之说

    《宋史朱震传》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这里说的是易图里不同内容的两条传序。一条是《先天图》传到最后于邵雍;另一条是《河图》与《洛书》传至刘牧。但据《宋史》言皆出陈传之手。

    三、北宋主要易图最早说法内容

    若按最早之见是刘牧著的《易数钩隐图》(此处无意考证刘牧作此文真伪,或人物真伪,只看文章内容,因对此人此文史上有争议。也因历史上却有不少假托之作,即使出于正史记载的事情,也未必可信),看其说法与内容。

    第一节:评北宋刘牧《易数钩隐图》

    刘牧(1011-1064年)的《易数钩隐图》,他以“河图”、“洛书”,采摭"易学"上的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以下,至于复卦,共五十五位,画之成图,以图阐释《易》义,是宋儒易学讲述“象”“数”图学较早的著作。

    《易图构隐图序》里说:“夫《易》者,阴阳气交之谓也。若夫阴阳未交,则四象未立;八卦未分,则万物安从而生哉?是故两仪变易而生四象,四象变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卦,於是乎天下之能事毕矣。夫卦者,圣人设之观於象也。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是故仲尼之赞《易》也,必举天地之极数,以明成变化而行鬼神之道。则知《易》之为书,必极数以知其本也。详夫注疏之家,至于分经析义,妙尽精研,及乎解释天地错综之数,则语惟简略,与《系辞》不偶,所以学者难晓其义也。今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而下,至于《复》卦,凡五十五位,点之成图。於逐图下,各释其义,庶览之者易晓耳。夫《易》道渊邈,虽往哲难窥於至迹。牧也,蕞生祖述,诚魄其狂简,然则象有定位,变有定数,不能妄为之穿凿耳。博雅君子,试为详焉。”

    "序"之目的已然点明的是阐述其《易》理,不过他是以“图"来表图达意。

    若从题目《易数钩隐图》里的"易数"与"钩隐"之义,无疑已表述的明确,即"易图"的来源之意。

    而从"序"中也把写《易数钩隐图》目的说的明白,他认为的《易》(所谓经卦八卦)是由数生,并以"图数"而代表《易》理所进行的论述而已。

    刘牧在"序"里认为“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是故仲尼之赞《易》也,必举天地之极数,以明成变化而行鬼神之道。则知《易》之为书,必极数以知其本也。”

    这是刘牧把"数"放到《易》之本源说之。

    被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由上说法来看,这又是他对《河图洛书》画法来历的说法,也不过如此简单。就是通过《系辞》里的说法,即阴阳、八卦、取象、太极、两仪、四象、天地之数等,用这些说法变成个图案呈现出来,成为后世人们面前看作无比神秘的东西。

    我们还是来看一看刘牧在他的《易数钩隐图》一书里所关于《易》数的援引及论述(即所钩隐出理论),现抄录如下:

    1.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日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弥纶错综,无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备,退藏於密,寂然无事,兹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八卦,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矣

    2.《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日两仪……若二气交,则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之始也。五行既备,而生动植焉,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则知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两仪之体尔。

    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3.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日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弥纶错综,无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备,退藏於密,寂然无事,兹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八卦,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

    或问曰:天地之数,何以由天五而生变化?答日:天地之生数足,所以生变化也。天地之数十有五,自天一至天五,凡十五数也。天一、天三、天五成九,此阳之数也,故《乾》元用九。地一不地四成六,此阴之数也,故《坤》元用六。兼五行之成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极数也,所以能成变化而行鬼神。

    4.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击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与辞,相对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上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诸儒有谓七、八、九、六,今则从以为义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为所以示之四象,则驳杂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

    5.五行成数者,水数六,金数九,火数七,木数八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兑而生坤,火居离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巳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m.zwWX.ORg

    6.此乃五行生成数,本属洛书,此画之者欲备天地五十五数也

    7.内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数也。兼五行之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数也。

    8.《经》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又日:大衍之数五十,则臧天地之数五也

    9.天地之数十有五,居其内而外斡;五行之数四十也,今止用其四十九者,何也?盖由天五为变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元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动,以用天德也.。天德,九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为造化之主,故居尊而不动也。惟天三、地二、地四之数,合而成九阳之数也。天三则乾之三画,地二、地四则坤之六画也。

    10.《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乃·五行生成之数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谓之成数也。又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谓此也。又数之所起,起於阴阳;阴阳往来,在於曰道。

    11.详夫《易纬·稽览图》及郑氏六日七分之说,盖取《乾》、《坤》老阳、老阴之策配之也。《经》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12.或问曰:洛书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则与龙图五行之数之位不偶者,何也?答曰:此谓陈其生数也。且虽则陈其生数,乃是已交之数也。

    13.《易数钩隠图遗论九事》

    昔虙牺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谓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者也。

    以上这些说法,无非论说他的“易数图”理论来源,即从前人易学上的说法,和自已的认为而已。《周易》一书本无这些说法,他无疑是从《系辞》与《说卦》里的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天地之数,和本属八卦筮法(起卦方法)上所讲占筮变卦而分老少阴差阳阳之说,如其所说的"七、八、九、六"、少阴、少阳、老阴、老阳,这些说法,及五行成数,八卦五行分属等等。他的说法自然是个筮与理上的大杂会。

    他认为的《易》(所谓经卦八卦和重卦)是由数生,并以图式数而代表《易》理。他的说法无疑是无稽之谈。即使对所谓六十四卦符号生成,也并不是他认为的那种数生成的,更不能把数代表《周易》之理。

    总之,刘牧《易数钩隐图》里的"数论",则是他认为易卦的生成论。

    我们再看一看刘牧在他的《易数钩隐图》一书里所对前人关于"河图洛书"的援引及论述:

    1.何氏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凶,三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

    2.圣人始得之於河图、洛书,遂观天地奇偶之欤,从而画之,是成八卦,则非率意以画其数也。

    略试论之:夫三画所以成卦者,取天地自然奇偶之数也。乾之三画而分三位者,为天之奇数三,故画三位也。地之偶数三,亦画三位也。余六卦者,皆乾、坤之子,其体则一,故亦三位之设耳。且夫天独阳也,地独阴也。在独阳、独阴,则不能生物。暨天地之黑、五行之数定,始能生乎动植,故《经》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3.略试论之:夫三画所以成卦者,取天地自然奇偶之数也。乾之三画而分三位者,为天之奇数三,故画三位也。地之偶数三,亦画三位也。余六卦者,皆乾、坤之子,其体则一,故亦三位之设耳。且夫天独阳也,地独阴也。在独阳、独阴,则不能生物。暨天地之黑、五行之数定,始能生乎动植,故《经》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易》云:见乃谓之象,河图所以示其象也。形乃谓之器,洛书所以陈其形也。

    4.《经》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矣。且夫河图之数,惟四十有五,盖不显十数也。不显十数者,以河图陈八卦之象,若其十数,则入乎形数矣。是兼其用而不显其成数也。洛书则五十五数,所以成变化而着形器者也。故河图陈四象而不言五行,洛书演五行而不述四象,然则四象亦金、木、水、火之成数也。在河图,则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之数是也;在洛书,则金、木、水、火之数也。所以异者,由四象附土数而成质,故四象异於五行矣。

    5.《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书·正义》日:洛书九类,各有文字,即是书也。而云:天乃锡禹。如此天与禹者,即是洛书也。汉《五行志》,刘饮以为伏牺继天。而王,河出图,则而画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洪范》是也。颖达共为此说,龟负洛书,《经》无其事。《中候》及诸《纬》多说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受图书之事,皆云龙负图,龟负书。纬候之书,不知谁着,通人讨窍,以为伪起哀、平者也。前汉之末,始有此书,不知起谁氏也。以前学者必相传此说,故孔氏以《九类》是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从一而至於九,见其文,遂因而第之以《九类》也。陈而行之,所以常道得其次叔也。言禹第之者,以天神言语必当简要,不应曲有次第,丁宁若此,故以禹次而第之也。然大禹既得《九类》,常道始有次叔;未有洛书之前,常道所以不乱者,世有浇、淳,教有疏、密,三皇以前无文亦治,何止元洛书也。但既得《九类》以后,法而行之则治,违之则乱也

    6.且《经》无载图书之事,惟《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盖仲尼以作《易》而云也。则知河图、洛书出於牺皇之世矣。乃是古者河出龙图,洛出龟书,牺皇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仲尼辅之《十翼》,《易》道始明。

    7.《书》云天锡禹九畴者,盖是天生圣德於禹,诚明洛书之义,因第而次之,垂范后世也。今河图相传於前代,其数自一至九,包四象八卦之义,而兼五行之数;洛书则惟五行生成之数也。然牺皇但画卦以垂教,则五行之数未显,故禹更陈五行而显九类也。今诸儒以禹受洛书,书载天神言语,陈列字数,实非通论。天何言哉,圣人则之必不然也。

    8.且夫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象则虽组其义,非至圣不能明之。河图、洛书,非羲皇不能画之。卦合其象,非文王不能伸之。爻象之兴,非周公不能着之。

    且孔氏以箕子称天乃锡禹九畴,便谓之洛出龟书,则不思圣人云河出图,洛出书,在作《易》之前也。又唐法九畴,唐虞之前已行之矣。而云禹受洛书之后,始有常道

    9.《春秋纬》曰:《洛书》六篇。孔氏云:洛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一至九。今代之所传龟书,惟总五行生成之数,未知孰是。

    10.答曰:仲尼称河出图,洛出书,於玄牺画《易》之前,不当云出夏禹之世也。

    11.问曰:今《书》世之传者龙图、龟书,《经》所不载,纬候之书蔑闻其义,诚诞说也?曰:龙图、龟书,虽不载之于《经》,亦前贤迭相传授也。然而数与象合位,将卦偶不盈不缩,符于自然,非人智所能设之也。况乎古今阴阳之书,靡不宗之。至于通神明之德,与天地之理,应如影响,岂曰妄乎?

    12.圣人始得之於河图、洛书,遂观天地奇偶之欤,从而画之,是成八卦,则非率意以画其数也。略试论之:夫三画所以成卦者,取天地自然奇偶之数也。乾之三画而分三位者,为天之奇数三,故画三位也。地之偶数三,亦画三位也。余六卦者,皆乾、坤之子,其体则一,故亦三位之设耳。

    以上抄录刘牧所引论的“河图洛书”之说,无疑则是刘牧"河图洛书"成图的方**。即刘牧所言的"河图洛书"之道理与之画法。

    总之,《易数钩隐图》是论《易》与数之关系,意在说明数是《易》之源、之本。他说的《易》就是八卦之象数而已。

    《易数钩隐图》如同王弼《周易略例》,都属论《易》之文章。《周易略例》是论属如何解释《周易》,即解释《周易》的方**。而《易数钩隐图》是论述从《易》(实为象数易学里)里钩隐出"数"之道理,把数说成《易》之源。而"图"只是把"数"之理给以呈现出来。

    那么"河图洛书"如何画法哪?正如刘牧所言:

    如《易数钩隐图卷上》:“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易数钩隠图遗论九事》:“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

    这里说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就是"河图"的画法。即把"数"分成黑白点,按此说法就以画图表示出来。

    我们现来演示一番。

    刘牧传承的《河图》画法,若用黑白围棋子排放,就更好看懂与理解了。

    白子代表阳(奇数),黑子代表阴(偶数)。如何摆放呢?就按“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说法,这是找乌龟形的画图说法。

    以此说法,无论先摆放何子都可以,若先用五个白子放置中央,围着中间五子再通过八方,即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南、西北、东南。也就按这八个方位,摆放不同数字的黑白子。好正北方用白子摆放九个,正南方用白子排放一个,这就是"戴九履一”,即头部位放九个白子,尾部位放一个白子。接下来正东方摆放白子七个,正西方摆放白子三个。这共25个数为天数,即奇数一、三、五、七、九。

    按下来摆放黑子,东北方摆放二个,西北方摆放四个,东南方摆放六个,西南方摆放八个。这就是所谓的地数,即偶数二、四、六、八,计20,因地数为共30,才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可"河图"之总数才45个,刘牧有说法,其理也是个无理头之说。

    通过中心与八方黑白子的摆放,"河图"就成图型了。并且对称的三位数计15,这十五刘牧也有说法。但一方为15,而八方总数为120,显然刘牧无法解释,也就不涉及此数说法。

    以上是从文字表述《河图》的内容,这个图可从百度一搜就出现一大堆,你可结合笔者用黑白围棋子摆放之说看的明白。要问有何用,犹如数字游戏而已,或许现在之用可开发点智力。

    而刘牧所言的《洛书》什么样子呢?正如其说“且夫河图之数,惟四十有五,盖不显十数也。不显十数者,以河图陈八卦之象,若其十数,则入乎形数矣。是兼其用而不显其成数也。洛书则五十五数,所以成变化而着形器者也。”

    总之,《河图》是四十五数,《洛书》是五十五数就行了。还用黑白点画之,只是在《河图》图画基础上的八方变成四方,即在东西南北四方上,重叠两层上画出黑白点,其总数为天地之数五十五。这个图,可从百度搜"洛书",就看的分明。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易图皆是前人"象数"易学上说法的产物,特别是《易传》里的说法,皆是八卦以"象",筮法以"数"上的转换。

    所谓“象”,就是指八卦中卦象和爻象,既是筮法之用,又是以卦象和爻象表现世界生成发育的万有现象之说。

    所谓“数”,就是指八卦筮术中起筮推演之数,到宋变成万物以"数"说之。更是以数字符号行同数字游戏,用以“河图”、“洛书”图式呈现出来。并对后世神秘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刘牧绘出的《河图洛书》两图,基本定型,现网上一搜就有这种图。

    总观《易数钩隐图》总体来看,属于"易数"之论文章,突出的象数论说。刘牧《易数钩隐图》里的数论则是他认为易卦的生成论,即认易卦是由数生成的;而引论的“河图洛书”之说,则是"河图洛书"成图的方**。

    《河图洛书》的画法,现在看来,是把《系辞》里说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些说法,演义成图式表现出来。就只是把所谓天地之数五十五,拆开分阴分阳,即天数(奇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用点壮或黑白圈代替,按八方以总数相加一致而排列,如同数字组合游戏。可这《河图洛书》,既神秘于后世人们上千年,也迷惑了后世人们上千年。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