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西周长歌在线阅读 - 四百二十 相地之争

四百二十 相地之争

    “如此说来,”姬胡秀长的细目眯缝着,目间精光闪动,似有隐隐杀气,“鄂侯是铁了心要改立世子了?”

    鄂驭方跪拜应道:“望我王体谅!”

    “好!”姬胡一拍案:“孤从不强人所难,既如此,就公开考校,择贤者而立。如此,便不算难为鄂侯了!”

    “择贤而立?”姬胡此言一说,莫说是鄂侯父子,便是一旁负责记录周王行止的史官亦是深感莫名。

    “既然鄂侯觉得立世子一事难以自处,那么孤便在荆汉民众面前公开考校鄂鲲与鄂鲢二位公子的文韬武略,胜者立为世子。如此,则朝野无议,庶民无争,鄂侯只需等一个结果便是了,如何?”

    周王话都说到如此份上了,再争下去自己作为臣子便是大逆不道了,鄂侯无法,只得叩首道:“敢问在何处何时考校?臣好叫鄂鲢早做准备。”

    “无妨,待二王弟的丧事一毕,此事便终有了结。”

    “诺!”

    应侯奉命勘定墓地,甚是为难。

    华夏传统,自古有墓地择阴阳的礼法。《诗.小雅.公刘》便是一篇记载周人先祖公刘以阴阳法测定豳地为周人定居地的故事。有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商周时期,阴阳堪地法已经流播天下,举凡建造都邑城郭民居,抑或部族迁徙死者安葬,都要卜地卜宅,更讲究的还要卜邻——以阴阳法选择邻居。

    所谓阴阳,原本是相地中的说法,阴为不向阳的暗面,水之南,山之北也;阳为日照之光明面,水之北,山之南也。

    及至《周易》出现,阴阳一词由单纯的明暗之喻扩展为万物之性,进而演化为“道”论基石,此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从而成为所有神秘学派的根基学说,自然也是相地的根基学说。如此流播,后世便将堪舆者称为“阴阳先生”。

    其时,相地的学问根基是“地理”说。所谓地理,后世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自纪篇》先给了解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后有唐代孔颖达注文再解:“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地理。”

    由此可见,地理者,地势之结构条理也。地理说虽可视为操作之学,毕竟其立足点尚是治学,而不是专一的世俗操作。于是,便有了堪舆师。堪者,天道也;舆者,地道也。所谓堪舆,合天地之道以断地势也。

    然而说来说去,被天下堪舆师奉为祖师爷的,恰恰是大周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姬昌。一部《周易》,被后世无数神秘学派奉为不二经典。如今,在应国境内为文王子孙,为周室二王子觅得一块风水宝地,也考验着同为姬姓的应国君臣。

    得到国君亲自下诏,应国太祝立即吩咐卜人占卦,也确定合适的墓地方位。老卜人踌躇一阵,终是进了宗庙卜室起卦钻龟。不想烧红的竹锥刚一触及龟甲,龟甲便“嘎”的一声裂为无数碎片。

    老卜人倏然变色,老太祝也是惊愕万分,对着卜室大鼎扑拜祈祷良久,心头兀自突突乱跳。然职司所在,相地大事总是不能耽延。老太祝与几个精干吏员再三商议,决意派府中主书与六名堪舆师带一班熟悉地势的吏员在应国各处寻觅风水宝地。

    正在行将上路之际,门吏匆匆来报说亚相荣夷到了。王使前来非同小可,应太祝立即赶到府门前迎接,脸上一副无奈的苦笑。

    “老太祝可是要撒出人马去相地?已有中意之地了?”荣夷皱着眉头揶揄地笑着。

    “应国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唯尽人事也,岂有他哉!”

    荣夷悠然一笑:“收回人马,但听在下部署。”说罢径自进了厅堂。

    “亚相有应对之法,老朽谨受教。”老太祝肃然一躬。

    荣夷叩着书案问道:“府上几名堪舆师?”

    “六名。”

    “应国可相之地几何?”

    “适合二王子之身份的,大体五六处。”

    “我恰带来五名堪舆师与四名吏员,与太祝属下混编分作六队,大张旗鼓相地,争执愈多愈好。”

    “这……期限在即,天子尚驻跸行宫,自起纷争当如何收场?”

    “你只如此去做,有事老夫担承。”

    “诺!”应太祝顿时踏实,精神陡然振作,当即召来所有吏员一番部署。

    一个时辰后,六队人马各自打着三丈高的白色大纛旗出了应城四门,匆匆赶赴应国境内的各处山水胜地。老太祝敬事,也亲自带领着一队进了应鄂两国交界的山塬。wap..OrG

    如是三日,这六队相地人马将整个应国搅得沸沸扬扬。时当秋收已毕,正是农闲时分,“为王监相地”的白色大纛旗招来了四野三乡的万千人众终日围观。堪舆师们也不避讳,但有歧见便径自高声嚷嚷,经好事者一番解说,围观人众自然也跟着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各种消息不断流淌,旬日之间,“应国与王室相地大有争执”便成了江汉皆知的明事。

    终于,六队人马齐聚应鄂两国交界处的涢水南岸,开始了会商议决。

    一旦说开来,这十几名堪舆师还真是歧见百出争论不休。整个应国的形胜之地被一一罗列,最后还是各有所长难分轩轾。

    应太祝不禁大皱眉头。受荣夷的暗中嘱托,他本想说就看好目下涢水南岸的山塬形胜,此地非但山清水秀,且脉理隐延如浮排铺毡,实为最佳葬地。他召集堪舆师们到这里会商,实则是想提醒他们关注眼前这片山水。不想这十几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却没有一个人提及眼前这方山水。

    反复思忖,应太祝终究还是没有开口明说。自己毕竟不是堪舆家,这些“专学”之师高傲非常,个个自视通灵知天,相互尚且全然不服,如何能赞同他这等术非专攻的俗见?湛兮若存的西周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