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第九十三章 两只手的问题

第九十三章 两只手的问题

    没天理,被赶出去了。

    朱允炆站在坤宁宫门外,无奈地对双喜说道:“去承乾宫吧。”

    马恩慧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深意的。

    朱允炆作为大明皇上,如今膝下只有朱文奎一个儿子,血脉太过单薄。

    这对于皇室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而朱允炆又过于宠爱马恩慧,总是留宿坤宁宫,宁妃、贤妃、骆才人那里,竟从没留宿一次,这样下去,朱允炆这一脉什么时候才能开枝散叶,枝繁叶茂?

    对于马恩慧的小心思,朱允炆是清楚的。

    只是,刻在灵魂里的道德约束,让朱允炆不敢迈出这一步。

    再说了,自己与宁妃、贤妃、骆才人都不熟,冒冒失失就推倒,那不是耍流氓吗?

    承乾宫,织造的声音轻快而富有节奏。

    骆颜儿正在检验新的医用纱布,然后记录在册,见朱允炆来了,连忙施礼。

    朱允炆见房间里有些闷吵,便说道:“随朕散散步吧。”

    骆颜儿将事情交给自己的侍女,随朱允炆走出承乾宫。

    夜渐深,星渐明。

    温和的春风拂过骆颜儿的秀发,吹起一抹浅柔的笑意,偷偷瞥了一眼身旁的朱允炆,他似乎在想什么事情。

    虽是沉默,却没有半点尴尬,倒有些莫名的紧张。

    “骆才人在笑什么?”

    朱允炆突然问道。

    骆颜儿惊讶地看着朱允炆,他不曾看自己,却知道自己在笑?

    “皇上心情不错,臣妾自然跟着开心。”

    骆颜儿言道,将目光看向远处的宫殿。

    朱允炆停下脚步,背负双手,看向星空,说道:“若朕发怒,那骆才人岂不是要哭哭啼啼了?”

    骆颜儿嘴角微微嘟了下,说道:“才不会,臣妾会瑟瑟发抖,忘记怎么啼哭。”

    朱允炆顿时笑了起来,看着骆颜儿,快意地说道:“才人有才,才高八斗。”

    骆颜儿盈盈上前一步,笑道:“皇上才是学富五车,臣妾不过是班门弄斧。”

    朱允炆指了指不远处的亭子,说道:“坐会儿吧。”

    亭子外上的牡丹开得正旺,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幽香。

    “臣妾替浣衣局所有宫女,感谢皇上。”

    骆颜儿对朱允炆郑重行礼。

    朱允炆摆了摆手,说道:“要感谢,就感谢皇后吧,这件事与朕无关。”m.

    骆颜儿浅浅一笑,道:“可臣妾听说了,外包乃是皇上的主意。臣妾出身浣衣局,知那是人间苦寒之地,浣衣局能从苦海中脱身,全赖皇上皇后恩泽,她们必然会勤勉织造,不负天恩。”

    朱允炆也有些感叹,自己只不过是将外包的构想谈了下,马恩慧竟真的做到了。

    不过考虑到皇族衣服清洗安全的问题,马恩慧还是在浣衣局中保留了一个小型的浣衣局,专司皇上、皇后、妃嫔等人衣物,其他皇室衣服,则统一交给了外浣衣局,加强监管便是。

    外浣衣局的地点,便选在了荒废的教坊司内,人员是京师中的孤寡妇人。

    明初战争死了很多士兵,出现了大量孤寡妇人,这些人中,有多数即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儿子,无依无靠,只能通过纺织缝补衣物勉强度日。

    马恩慧皇后以后宫名义,招纳孤寡妇人轻役内宫,赏以月钱,即关怀了孤寡群体,又在民间赢得了声望,就连一向挑刺的都察院,也上了几封奏折,赞扬皇后母仪天下,关怀有方。

    浣衣局就这样以外包的形式,实质上裁撤了下去。

    虽然没有摘牌浣衣局,但如果走入浣衣局的话,则会发现绝大部分房间,已改造为织造工坊与仓库。

    因为浣衣局在皇宫之外,进出货物也变得更为便利,节省了不少人力。

    当下的医用纱布织造,联承乾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浣衣局与二王所产,已接近日六百匣,每日参与其中的宫女,超过一千六百人。

    若不是民间商队还有一些石油,凡士林怕都要断绝。

    加之商队听闻京师石油价高,有利可图,便从其他府县低价买入,运抵京师后转手高价卖掉,这才保障了石油供应的稳定。

    商人图利,转运货物,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市场资源配置。

    朱允炆并不需要征用民力、兵力,将边关或山西等地的石油运输过来,商人会帮助自己完成这一切,只不过需要支付一定银钱罢了。

    夜风微动,吹散了朱允炆的思绪。

    朱允炆看向一旁的骆颜儿,轻声说道:“其实,他们最应该感谢的是你,是你的那双手触动了朕,是你的智慧,给了他们机会。”

    骆颜儿看着朱允炆,脸上的笑容,如春之花绽,从容且动人。

    翌日。

    马恩慧用过早膳后,对双喜问道:“昨儿皇上在哪个宫就寝的?”

    双喜苦涩地看着马恩慧,道:“回皇后,皇上昨儿在谨身殿就寝。”

    “谨身殿?”

    马恩慧皱了皱眉,终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朱允炆看着苏州知府姚善的奏疏,暗暗惊讶,没想到在这大明,竟然还有敢为天下人先的人才。

    北平布政使张昺解禁商人,朝臣反对,稍微透漏点风,说打算在北平府施行新商业之策,采取十五税一的商税,张昺都没反对,商人自己都没说什么,朝堂又开始躁动了。

    朱允炆正愁不知道如何切入革新商税,说服朝臣,现在好了,姚善这封奏疏,可谓是及时雨。

    “召解缙、黄子澄、夏元吉。”

    朱允炆欣喜不已。

    对于姚善的奏疏,黄子澄、夏元吉已看过复本,也猜到了朱允炆会召,只不过没想会如此之快。

    朱允炆直截了当地问道:“苏州府想要试行新商业之策,你们有何看法?”

    黄子澄为户部尚书,第一个回道:“皇上,新商业之策,改变了太祖时期三十税一的低税,会否过于损害商人所得利?若在苏州府试行十五税一,而苏州府之外的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常州府等地皆是三十税一,是否会让苏州府成为商税高地,致使苏州府商人奔离?”

    朱允炆微微点头,黄子澄在户部确实工作尽心尽力,能提出这两点,说明他对于商业问题,是下过功夫的。

    商业运作,如无形之手,自有规律。

    而朝廷管控,如有形之手,如果将这只手伸开,政策便是拇指,税收便是食指。

    商人跑还是留,就看拇指与食指,能不能捏得住。寒梅惊雪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