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奋斗在苏俄在线阅读 - 289 双首长制(2)

289 双首长制(2)

    当营内的营长牺牲后,副营长将接任营长的职务,同样的道理,当营政委牺牲的时候,副政委将接任政委的职务,如果营内的所有领导人员都牺牲了,那么指挥员和政委的职务将从基层党员中迅速选举。

    若是党员都牺牲了,则从预备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中选择。若是所有与党有关联的人都牺牲了,接下来还有共青团员,直到全营全部战死,基层党委会的作用才会消失。

    换句话说,只要这个营内还有布尔什维克党员,甚至是共青团员存在,那么这支部队就能继续战斗,而不会选择投降,也不会失去最基本的战斗力。

    按照维克托的说法,只有在军队中建立这种直达基层的党委会制度,才能将苏联红军建设为一支既对布尔什维克党忠诚,且还具备自我组织能力的高效军队。

    什么叫自我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一旦成建制的部队被打散,溃散的小股部队很快就能自我组织起来,重新形成一支具备战斗力的部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修改的党章规定,有三名党员的组织就应该成立党小组或是临时党委会,任何一支被击溃的小股部队中,只要有三名党员,不管有没有指挥人员,都能迅速组织起一个领导机构,对这支溃散后的部队展开领导。

    人们可以将这种党委会制度想象成裂变繁殖的细胞,当部队建制完整的时候,党委会就是一个大的细胞,而一旦部队分散了,这个细胞就会迅速分裂繁殖,它能保证任何一个分裂出去的组织,都是有组织、有意识、有行动能力的。

    维克托认为,只有在苏联红军系统中广泛实行这样的党委会制度,才能在保证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同时,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说白了,虽然这种制度推行的是“双首长制度”,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推动的并不是双重领导,而是集体领导,整支部队的实际领导着,其实是各级党委会。

    而从上层结构来说,它实际上是将总政治部与总参谋部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在这种结构体制下,即便是朱可夫这种声名卓著的军事指挥员,在没有得到党委会认可的情况下,也调动不了哪怕一个排的兵力。

    将自己的想法逐一记录在记事簿上,洋洋洒洒的写了六七页,当然,此时维克托写下来的这些东西,只能算是报告的草案,有些东西都不存在逻辑性。

    等到将全部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他还需要重新整理,从而形成一份条理清晰、逻辑鲜明的正式报告。

    苏联不是没有实行过双首长制度,甚至可以说,直到去年十月份,政委制度还在军队中施行着呢。

    不过,苏军中实行的双首长制度,与维克托提议建立的这种党委会制度并不是一回事,同时,有三名党员就必须组建党小组的规定,在军队中也不存在。

    当然,维克托提出来的这些构想,也不是他自己的独创,事实上,他只是将前世国内的制度照搬过来罢了,强大的自我组织能力,就是国内军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从根本上来说,在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尤其是敌后战场,这种能力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同样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可以轻而易举的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多,即便是指挥人员牺牲了,各个分支部队也可以继续作战。反过来,分散的武装还可以迅速合为一体,以优势兵力向敌军发动攻势。

    分分合合,转换自如,这种事情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的不容易,因为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组织能力。

    就像是苏德战场上的情况,苏军动辄被成建制的歼灭,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部队被歼灭,而在真正的战斗进行过程中,并不是这么多人一下就放弃了抵抗,选择向德军投降的。而是成建制的部队被打散了,溃退中的部队缺乏有效的组织能力,无法再形成有效的指挥,最终才被德军俘虏的。

    为什么苏军要在战场后方设立大量的中转站?不就是因为溃退中的部队无法有效的自我组织,以至于需要溃逃到战场后方,再集中起来重新组织嘛。

    长时间的书写,使得手腕有些酸疼,而且眼睛也有些酸涩。

    维克托停下来,将钢笔扣上,随手放到一边,手指按住鬓角轻轻揉了揉。

    片刻后,感觉眼睛舒服了一些,他才将手放下来,低头看了看自己写下来的东西。

    军队是一个绝对的暴力机器,它的强大与否,直接关乎到了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但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好它,那么它也会变成制造动荡的最佳工具。

    政治组织与军队系统并不是天然对立的,但他们之间又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一旦军队系统中行程既得利益集团,并对政治形成足够影响力的话,很多的麻烦都会出现。

    当然,如今维克托看待问题的高度,还没有站到整个联盟的位置上,他之所以准备弄这么一份报告出来,就只有两个目的:第一,向斯大林同志表现他的忠诚,第二,从实际上限制军方的势力,从而为他自己的未来提供一个保险。

    维克托很清楚,一旦他的这份报告提交上去,那么不用说,他将得罪整个军方利益集团,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总参谋部的那些人,也包括了学院派的那些人,当然,还有老骑兵军的那些人。

    但是话说回来,站在他的角度来考虑,自己显然没有更多的选择了,作为一名出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人,他天生就不会得到军方的认可,即便他不做这件事,将来一旦军方能够对莫斯科权力核心构成足够影响力的时候,他也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

    如果原地不动,将来的某一天,军方那些人可能会“不介意”在他后脑勺上开一枪,而迈出这一步,最多变成军方那些人“很乐意”在他后脑上开一枪。

    在“不介意”与“很乐意”之间,正常的人应该怎么选择?答案当然是两个都不选择,而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让他们没有机会开这一枪。

    所以,维克托要做的,就是给军方的脑袋上戴一个紧箍咒,将他们排斥在政治权斗的外面,如此一来,在军方缺席的情况下,掌握着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的他,以及掌握着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贝利亚,难道还不能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一定的主动?

    手中的这份报告,维克托打算在参加德黑兰会议期间,向斯大林同志秘密提出来,他知道,类似这样的提案,即便是斯大林同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刻实施,至少,在战争结束之前,不可能采取任何有实质性的行动。

    苏联红军系统中,此前采取的政委制度绝对是阉割版的,但即便是那样的制度,也屡屡受到军方的抵触,更何况是如今他所提出来的这种制度。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套方案在当前环境下提出来,是不可能有实行的机会的。

    斯大林同志不是一个缺乏大局观念的人,在当前的战争环境下,即便他与总参谋部的那些人之间出现了矛盾,其也依旧保持着足够的克制。

    按照维克托的估计,如果斯大林同志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也必然会等到战争结束,在对某些冒头的军方将领完成了绝对压制之后,才会寻找时机强力推动这个方案。

    但是对维克托来说,他却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再向斯大林同志提出这个方案,因为那不利于他对斯大林同志信任度的获取。

    最重要的是,维克托希望借助这份报告,将自己送进苏共中央组织委员会。

    这份报告中,涉及到了修改党章的内容,同时,党委会的建设问题,也是属于组织建设的问题,按照目前苏共的组织结构来说,类似这样的议案,就应该是由负责苏共中央组织部以及党务委员会工作的中央组织委员会来做的。

    如果斯大林同志认同这份方案,那么作为这个法案的提出者,维克托自然就是该方案的最佳推动者,同时,也是斯大林同志在推动这份方案时,最可信赖的人。

    若是幸运的话,斯大林同志或许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逐步将维克托送进组织委员会,给他头上安一个组织委员的头衔。

    而苏共中央组织委员会,属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辅助部门,换句话说,以组织委员的身份,不管是增补政治局委员,还是转入书记处任职,都是顺理成章的。

    考虑到年龄和资历的问题,维克托不认为自己能够在几年之后,也就是三十岁出头的年纪,就堂而皇之的进入政治局,但进入书记处显然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退一万步讲,哪怕是在组织委员这个位置上停留十几年,安心给马林科夫、贝利亚做上十多年的门下走狗,等到五十岁的时候进入政治局,难道还能算晚吗?懵懂的猪的奋斗在苏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