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在线阅读 - 第六百零五章 橡胶种植园

第六百零五章 橡胶种植园

    大楚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理由是众多的,尽管在前两年的时候扩张的直接因素是为了保障并且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国内工商业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

    但是这只是早期的原因而已,而进入了承顺十三年,尤其是下半年后,身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罗志学的想法逐渐有了改变。

    想法的改变,来源于最近几年国内的粮食产量虽然逐步提升,但是却依旧没能解决粮食危机,动不动就来饥荒。

    尽管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然而小规模饥荒,甚至饿死人的情况依旧时有发生。

    更不要说绝大部分国民依旧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情况了。

    承顺十三年十月份的时候,罗志学到了就近的几个府县进行了视察,而视察的重点则是农村地区的情况。

    毫无疑问,这种视察罗志学根本不可能看到真实的情况,他用脚趾头去想都知道,自从他决定要去某地视察农村情况的时候,估计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就会连夜行动,昔日哪怕是穷的叮当响的某个村子,一夜之间人人都能变成富农……

    而实际上所看到的也的确如此,他一共走了三個县,并走马观花一样看了十多个村子,有好有坏,好村子里家家粮食满仓,顿顿有肉,普通一些的也是精神面貌不错,不愁吃喝,哪怕是最差的村子,也是情况过的下去。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从表面上去看,那绝对是安居乐业,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

    罗志学又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傻货,自然清楚臣子们的小动作,他也没拦着不让他们作秀,烂也拦不住……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者大张旗鼓跑出去视察,而且视察还要通过大楚邸报报道出去的,真要弄一堆破破烂烂的村子给罗志学看,这不是给大家都找不痛快嘛,事后还怎么进行宣传啊……难不成要在邸报上说,大楚帝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营养不良,时不时还饿死人才是真的?

    肯定不行啊。

    罗志学并不排斥他们作秀,而是觉得都提前作秀了,这农村也就这个水准,那么没作秀之前呢?还能看?

    再说了,其实罗志学也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治下大部分民众的真实生活情况的。

    最简单的,那就是通过粮食产量数据以及人口数据进行叛乱。

    这些数据虽然也准确不到那里去,大范围的数据也很难搞,但是如果只是少数地形的准确数据还是能够搞到手的。

    然后你就可以得到部分地区的人均粮食水准!

    要判断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经济数据你都不用看,只看这个人均粮食就行了。

    说这个数据之前,先来看一下后世华夏地区的人均粮食水平,建国第一年是两百公斤多一点,过几年恢复正常生产后大概有两百八十公斤左右,再往后几年一度涨到三百公斤,后续几十年里反复波动,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后才达到四百公斤的水准并开始停止增长。

    到了二十一世纪后之所以在四百公斤左右波动,是因为肉食、植物油等副食开始增加供应限制了主粮的消耗。

    四百公斤主粮的人均消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少了不够吃,多了也吃不下,一般都是增加肉食等副食供应。

    再说其他地方,比如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各国,其中日本长期维持在两百几的水准……

    同时期欧洲地区的几个列强其实也好不到那里去,别看一个个都是列强,但其实也就三百多公斤左右的水准,吃不饱饭的多了去。

    但是美国是个例外……人家早就已经突破四百公斤了……他们的自然条件实在太过优越。

    当各国民众都还普遍营养不良甚至大规模饥荒的时候,人家的主粮消耗已经涨不上去,开始增加肉食以及禽蛋等各类食物的消耗了。

    都不在一个维度上……

    没办法,他们拥有世界最多的耕地,而且还是用机械化大规模耕种,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多的。

    说了这几个数据后,那么你就会有对人均粮食消耗这个数字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两百公斤要饿死人,大规模的饿死人……

    三百公斤左右饿不死,但是普遍营养不良;

    四百公斤就是都能吃饱饭,并开始追求吃得好,所以再往上就是增加肉食禽蛋等供应量,追求所谓的饮食质量。

    而大楚帝国如今的人均粮食水平呢?

    全国范围内的数据没有,以目前的数据统计根本没办法完成这种大范围的数据统计,而特定某个地区的数据。

    在承顺十二年的时候,苏州府人均粮食有三百三十公斤左右,不出意外的话,这也是大楚帝国里的最高水准。

    江北徐州府,人均粮食两百五十公斤。

    山东济南府,人均粮食两百七十公斤。

    而陕甘地区更糟糕一些,很多地方地方只有两百公斤左右。

    大概上,就是少数地方处于大饥荒状态,大部分地区处于小规模饥荒状态,少数富裕地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至于人均四百公斤的地区,不好意思……一个都没有。

    当然了,之所以没有出现少数人均粮食产量不足的地方导致大规模饿死人,纯粹是因为有大楚帝国粮食总公司,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到处调运粮食,维持粮价稳定,并确保粮食产量不足的地方避免大规模饥荒。

    最后算下来,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罗志学估计撑死了也就两百六十公斤左右的水准。

    而这个水准,是要饿死人的。

    当罗志学仔细了解到了粮食产量等问题后,就在看似一片繁华的作秀里,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情况。

    这也直接促使了罗志学改变了想法。

    而罗志学一改变想法,也意味着大楚帝国的国策有所改变,同样也是罗志学下定决心耗费巨资进行黄河人工改道工程,扩大东南亚扩张并推行移民的主要原因。

    而这两项,也分别代表着罗志学尝试提高人均粮食水平的重要决策。

    对内,继续进行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修建各类水利设施确保更多的粮食产量。

    对外,扩大粮食进口,不管是通过直接从土著手中进口,还是自己移民过去开辟粮食种植园等等,总之就是要弄粮食回来。

    如此也就导致了承顺十三年十二月,这一年结束之后,大楚帝国颁发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以马来半岛上的帝国第一块大面积殖民地‘北甲地区’为主,再加上曼谷地区、九龙府地区为辅,这些南洋地区的殖民地都是属于平原地区,可开发耕地众多,气候良好,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大楚帝国之前接管了这些地方后,其实国内除了商人以及官方人员外,并没有多少普通人去。

    现在,帝国官方开始鼓励民众前往!

    并敲定了数大鼓励政策。

    首先是免船票,只要你愿意去南洋,可以免费乘坐官方船只前往,目前主要是乘坐海军船只前往,反正海军三天两头跑南洋进行各种训练和巡逻,顺带带移民过去也方便,同时官方还准备搞一些专门的客运船只,充当海外移民用船。

    其次到了地方后,免费分发一定数量的土地,并且免除农业税三年,半税两年,免息长期贷款的方式提供粮种以及农具、简单的住房,开荒收获之前的口粮。

    移民们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家当,坐上移民船只下南洋。

    剩下的,官方都给你包圆了。

    而官方付出这么大的成本是为了什么?

    为了降低国内的粮食压力。

    同时移民过去后能够在海外种植更多的粮食,而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都很高,回过头来又能向国内输入粮食。

    这几年大楚帝国就和暹罗王国方面展开了大米贸易,大楚帝国方面自然也能够在自家的殖民地里展开粮食贸易。

    一边提高内部粮食产量,一边增加海外粮食输入,再加上尽可能的把增加人口向海外输出。

    三管齐下,这就是罗志学给粮食问题定下的解决办法。

    第一条政策的效果最大,罗志学估摸着等国内的基础工程再搞一搞,过几年后应该能够把人均粮食提升到两把八十甚至三百公斤的水准。

    但是要继续往上涨,那么就比较难了。

    在杂交水稻、化肥这两大利器弄出来之前,亩产粮食数量很难再涨上去,哪怕国内持续开荒,让耕地变的更多,但是国内人口也在涨啊……而且涨的还快。

    同时国内的可开发耕地也是有极限的,不是说什么地方都能种地的,因此到了一定极限后,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有三个办法:多地、少人、进入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最有意思,到时候你都不用愁人口问题,因为人们会很自觉的降低生育欲望,这是现代社会的多方面综合下来的结果,不仅仅是国内常说的房价问题,人家一票欧美发达国家不存在所谓的高房价问题,但是一样不爱生娃。

    这是二十一世纪后的很多国家的普遍状况……

    人都没多少,自然不用操心粮食问题了。

    多地自然是对外扩张……直接夺取海外领地自己种田可以,也可以通过殖民等方式掠夺海外粮食运回本土。

    少人,要么是通过战争或其他事件或特定生育政策来降低人口,要么是向海外输出移民,总之就是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下。

    罗志学选择的是对外移民扩张!

    既可以把国内剩余人口输出到海外领地,加强帝国在海外领地的控制,还可以获得海外领地的粮食反哺国内。

    这搞着搞着,说不准全球都得变成华夏人的。

    一举多得!

    于是乎,承顺十四年初开始,随着各项的政策以及准备工作逐步落实后,大楚帝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移民,由此掀开了一个下南洋的狂潮。

    徐东来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和很多因为吃不饱饭,抱着反正都是饿死,不如去海外博取一条生路的移民们不一样。

    徐东来其实小有身价,是一个商人,他去南洋不是说为了移民,而是为了去做生意发财的。

    十多年前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不过他运气好,早期就参军征战,参加过国内统一战争,等到承顺八年的时候退役的时候,他已经是上士的军衔了。

    并且在服役期间还参加过扫盲班,能够读书认字算数的那种,文化水平还算不错,已经通过了高等小学历考试,获得了学历证书。

    要不然他也升不到上士了。

    楚军老早就在军内展开扫盲教育,以军官为主要老师,早期为了鼓励士兵学习,同等情况下会优先晋升文化课优秀的士兵。

    等到占据关内地区后,更是把扫盲教育和士官晋升集合了起来,不通过文化考试是无法晋升士官的,只有通过了文化考试才能够继续从军,担任士官。

    这既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其实也是为了培养大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以及基层官员。

    因为这些士兵们一定服役期后都是要退役的,而这些士兵们退役后了后如果能够读书认字,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升将会有巨大的帮助,更能帮助帝国获得大量具备初步文化水平的基层人员。

    徐东来就是扫盲教育政策下的获利者,在服役的多年时间里陆续通过了多次文化考试,并且在退役之前通过了高等小学的学历考试。

    上士这种级别,而且还有着高等下偶尔学历的资深士官,军内一般都会挽留,这种资深士官都是军内的核心骨干,不过徐东来打仗这么多年也有限厌倦了,所以到了服役年限后选择了退役。

    退役后,他也没有和很多退役的同僚们一样选择转业,如果转业的话,以他的资历是可以获得一个巡警或税警的工作的,不过他也不愿意。

    他的野心还要更大一些。

    接受转业的话,只能是以后平凡的生活一辈子,但是他想要的更多。

    所以他拒绝了转业,而是拿了退役补偿金以及多年从军积攒下来的钱直接生意去了……

    他做的生意不算大,只是小规模的贩卖布匹而已,但是赚的却不少,如今也积攒了上万的身家。

    而做生意的这几年,他也接触到了海上贸易,毕竟这年头大楚帝国的棉布是第一大出口物资,棉布和海外贸易的关系极为密切。

    徐东来也接触了不少那些海商,甚至一些外国来的海商,进而对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了新的了解。

    而越是了解,他就越是觉得东南亚机会众多。

    不是搞什么海上贸易……就他这一万多楚元的身家,对比普通人是很多,但是想要涉足海上贸易那也是不可能的……

    那些海上贸易公司,哪一家不是动不动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资产的啊!

    更何况,搞海上贸易风险极大,说不准哪天就遇上海盗了,就算不说海盗,这风浪等各种天灾也是危险的很啊。

    每年总会有不少跑海的船只一去不回!

    去年的时候,他听闻南洋贸易公司组织的前往印度半岛贸易的大船队就遇上了风浪,巨大的暴风,直接把其中一艘大海船摧毁而沉没,上百号人被风浪吞噬,船只沉没,货物丢失,损失极为惨重!

    那可是上千吨的大海船,在风暴面前同样如同幼儿一样不堪一击。

    所以,这年头的海上贸易不是普通商人能够玩得动的,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楚元的损失。

    那些规模小一些的海上贸易公司,如果麾下的船只遭到这么惨重的损失,搞不好都得破产清算。

    徐东来没那么大的资本,做不来这种利润庞大,但是风险也同样高的海上贸易。

    他看重的不是海上贸易,而是想要去北甲开一个橡胶种植园。

    橡胶,这对于大楚帝国的绝大部分人而言,那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产物,就算是徐东来那也是偶然中才听说过这玩意。

    这东西,是从美洲里传过来的,具体怎么来的他徐东来也不清楚,但是和西班牙人以及三大官方贸易公司肯定分不开关系。

    三大官方贸易公司似乎很喜欢找西班牙人从美洲弄来各种新奇玩意,金鸡纳树就是其中之一。

    而橡胶也是其中一种。

    人家西班牙人也搞不清楚大楚帝国要这玩意干嘛用,但是人家既然下订单寻求这东西,他们也就给弄来了,赚钱嘛,不寒碜。

    而帝国方面得到了这东西后,开始在琼州岛以及南方的一些热淋雨林地区进行种植,然后经过加工后用以生产防水布以及其他橡胶产品。

    国内仅有的一个橡胶厂还是工业部直接投资的,而种植橡胶的也是官办企业直接投资种植的橡胶园。

    徐东来了解到这些后,也就起了心思。

    这的行业,暂时还没有民间资本插足其中,从原料再到研究和生产成品都是官方资本控制,就连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也是供应军需为主。

    他就想着插足其中搞一个橡胶种植园,成为民间资本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过越是深入了解后,他也就发现想要种植橡胶也不容易,国内适合的地方不多,并且已经有了国内官方资本插足其中。

    最重要的是,橡胶树这玩意是典型性的热带作物,最适合种植橡胶树的还是东南亚的那些热带地区。

    于是乎,徐东来就把目光瞄向了帝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尤其是北甲地区。

    他想要在北甲搞一家大型的橡胶种植园,趁着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狠狠地赚他一笔!雨天下雨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