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洪武兴明在线阅读 - 第73章 久战不下

第73章 久战不下

    汉军此时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继位,在武昌城中仍有数万人马坚守。

    就在两个月前,陈理还做着太子的美梦,只等陈友谅打败朱元璋,就能问鼎天下。

    谁想天意弄人,时局变化如此之快,如今不但父皇身死,就连陈理也被大军包围在武昌。

    陈理神情憔悴,手中拿着一张拓印的纸文,看着看着,眼角竟流出泪水。

    那纸文是陈友谅留下的,曾叮嘱他一定要小心看管,切莫让人偷去,如今睹物思人,陈理是悲从中来。

    亲兵统领陈英杰见状上前宽慰道:

    “汉王,切莫悲伤过度,伤了身子。如今我军虽然被围,但有张子昂将军坐镇城中,朱重八想攻进武昌,也是痴心妄想!”

    想起张子昂,陈理总算安逸了些,那是大将张定边的儿子,虽然年纪轻轻,已是武艺出众,智勇双全,尽得张定边真传,有他在这里,汉军尚可一战。

    …………

    朱元璋没有轻敌,着急攻打武昌,而是花了几天时间营造大量攻城器械,做足准备后,吴军才正式展开进攻。

    随着三声炮响,吴军炮石齐发,弹丸如雨而下,大量步兵手持藤牌,在弓弩手的掩护下,向武昌城墙汹涌而去。

    但武昌城的坚固程度,超出预想,一天血战下来,吴军竟寸功未立。

    接下来数日,朱元璋不断调整部署,试图找出薄弱点进攻,但剩下的这几万汉军,在鄱阳湖时都不曾投降,显然都是狂热分子,吴军奋力作战,始终登不上城墙。

    双方打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心中焦虑,亲自带领黄旗先锋上前线视察。

    就在朱元璋抵近前线时,武昌城门突然大开,一员银袍小将,手持长枪,骑一匹神采飞扬的白马,带领数千骑兵,直奔朱元璋中军而来。

    朱元璋大为惊叹汉军的勇气,随即镇定指挥中军上前截杀。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谁料想,那员银袍小将武艺过人,勇不可当,一路披荆斩棘,连斩两员吴军大将。

    汉军骑兵在他率领下,气势如虹,如猛虎下山般,将朱元璋的中军一举击穿。

    眼见汉军铁蹄就要冲到朱元璋身前,黄旗先锋急忙摆开决死架势,还好大将常遇春及时赶来。

    常遇春胯下一匹血红战马,手持虎头湛金枪,如战神出世,跟那名白袍小将战作一团。

    朱元璋拔马就走,待退到安全处,越看越是心惊,只见汉军那员小将,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竟然跟吴军第一猛将常遇春打得有声有色,双方交手数十回合,只打得枪影漫天,虎虎生风,一时竟难分胜负。

    朱元璋急忙调动援军,准备合围消灭这股悍勇的汉军。

    就在这时,武昌城内响起金锣声,其声甚急,似在催促紧急撤兵。

    那白袍小将到底年轻,久战之下,渐渐不是常遇春对手,他听到锣声,虚晃一枪,挥军就向武昌城内冲去,纵马跑了几步,他又回头指着朱元璋大吼道:

    “朱重八!我必当取你首级,以报杀父之仇!”

    朱元璋大为困惑,自己跟那员白袍小将素不相识,又何时有过杀父之仇?

    直到常遇春赶来后,才解开了朱元璋的疑问,原来那名神勇过人的白袍小将竟是张定边之子——张子昂!

    常遇春对其是大为感叹,这家伙年纪轻轻,竟然已有张定边的八九成武艺,若是等他再练上几年,只怕将来罕有人能匹敌。

    朱元璋心中一阵唏嘘,没想到汉军余孽中也有此人才,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远在江西的朱文正。

    若是文正在这里,不知道能不能擒住张子昂那小子?

    经此一役,朱元璋不再轻易犯险,只是坐镇指挥,猛攻武昌城。

    这一打就是两个月,双方仍是僵持不下,朱元璋总算是尝到当初陈友谅的滋味。

    这攻打坚城,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汉军虽然人少,但特别顽强,尤其是那个张子昂,哪里激战最酣,他就出现在哪里,手中长枪如银龙挥舞,屡屡挫败吴军攻势。

    朱元璋麾下常遇春、傅友德等将领,虽然作战悍勇,冲锋陷阵不在话下,但遇到这种坚固城池,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强攻硬打,收效甚微。

    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不止一次想起朱文正,若是文正在,不知他又会想出什么办法?

    可停职查看的命令,是朱元璋亲口下的,如今过去才两个月,朱元璋想收回成命,又觉得难以启齿。

    时间转眼到了十二月,天空开始飘起雪花,朱元璋再也等不及了,将大军交给常遇春,叮嘱他不要莽撞后,又急匆匆赶回了应天。

    这是因为他有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要干,那就是自立称王!

    朱元璋虽然很早就依附了北方红巾军的龙凤政权,但这其实并非他的主意。

    早年朱元璋走投无路,被逼造反,投靠红巾军领袖郭子兴,被郭子兴赏识,收为义子。

    后来,郭子兴干脆将义女(马夫人)也嫁给了他。

    郭子兴实力并不强,为了自保,就投靠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北方红巾军龙凤政权。

    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继承他衣钵,名义上仍归属龙凤政权。

    但朱元璋地处南方,跟北方龙凤政权长期没有交界,实际上处于听封不听调的独立状态。

    朱元璋不似张士诚那般喜好虚名,他奉行的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

    因为不称王,早期实力弱小时,朱元璋成功避免了吸引北元政府的注意。

    与之相反的是,龙凤政权因为称帝,吸引了大量北元军队的火力,朱元璋背靠大树好乘凉,只管一步一个脚印,在南方发展壮大。

    几年下来,朱元璋渐渐兵强马壮,龙凤政权却差点被元朝政府给打没了,就连皇帝韩林儿也被迫退守安丰。

    当时张士诚正在为元朝效力,得到消息后,派出重兵包围安丰,试图彻底消灭龙凤政权。

    危急时刻,韩林儿无法可想,只能偷偷派人出城,给自己名义上的部下,朱元璋报信,希望朱元璋能看在主仆名分上,出手搭救一把。

    到底救不救韩林儿,让朱元璋内部分裂成争吵激烈的两派!

    以刘伯温为首的一派认为,不应该救,原因很简单,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皇帝,若是将他接回来,岂不是给自己找了个祖宗?要如何安置?

    更何况,这么多年下来,双方也只是名义上的统属,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接触,韩林儿若是战死,朱元璋正好可以称王!

    这一派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一时明显占据上风!

    但朱元璋能得天下,显然靠的不是运气,他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

    朱元璋认为,韩林儿必须救,理由有三:

    其一,韩林儿既然发出救驾的召令,朱元璋若是坐视不理,那就是失信于天下,成为不忠不义之人。

    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友谅,陈友谅背主弑君后,人心尽失,导致大量汉军重要将领出走,汉军虽然数量庞大,但质量已经明显下降。

    其二,张士诚若是没有杀死韩林儿,而是将其俘获软禁,玩一手狭天子以令诸侯,那朱元璋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其三,安丰也是战略要地,若放任张士诚占领,会壮大其实力,对吴军不利。

    基于这三点,朱元璋力排众议,于今年年初,发兵击败张士诚,顺利救出了韩林儿。

    救出韩林儿后,朱元璋原准备将其安置在吴军首府应天,但皇帝放在身边,时刻都要祭拜,干啥也不方便。

    刘伯温乘机说了句话,大意如下:

    “韩林儿不过就是一个牧童小儿,拜他有什么用?”

    朱元璋闻言,赶紧让人把刘伯温请到跟前,刘伯温趁机建议朱元璋撇开韩林儿,建立新王朝。

    刘伯温的眼光很准,他敏锐察觉到,朱元璋通过多年奋战,已经具备足够自立的条件。

    于是,朱元璋将韩林儿送到滁州,软禁起来,开始着手称王的准备。

    到今年九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深深刺激了朱元璋,老朱认为随着地盘的日益扩大,的确需要一个足够高的身份,来问鼎天下了。

    于是,朱元璋于今年十二月,将大军丢给常遇春,自己匆匆赶回应天,准备称王!常青椒的洪武兴明